洛萨

摘抄|思考|写诗|记录

人物经历(下):经历和环境&经历的作用

#诺亚·卢克曼《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读书笔记(4)

#前三篇见合集

#第四章 经历 


经历和环境


“一个人的经历和一个人作为环境的受害者是有区别的,在这些情况下更应该区分二者。”

经历会给人带来认识和生活上的改变,引发人的反思,更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没有认识就没有经历,即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Note:再次举例重生文,如果不是上辈子死得太惨太蠢,他们可能还会浑浑噩噩地摆烂或迷糊,没有重生,他们依旧会重复悲剧的人生。(其实一些有重生设定的配角也在经历相似的循环)


“在宗教层面上,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公正的,凡事都有原因,即使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佛教的因果论认为宇宙是公平的,要真正理解因果、对错的概念必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中考量。以这种角度来看,看似偶然的、无意义的、不公平的事件……可以变成公平的;或许在另一世中,这个人物把别人的家庭投入了火坑。在这些观点看来,不存在偶然的环境的受害者:你的人物要为他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负责,无论是他自己引起的事件,还是事件找上了他。

Note:有些惊讶,作者竟然讲起了宗教,当然之后他又讲起了哲学。一个成熟的,有智慧的角色应该懂得为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负责,而不是单纯地归因于外界,不过很多通俗作品中的角色都缺乏这样的承担,读者们和角色们似乎都更倾向于矛盾核心归结于某种外在的事物并对此产生不满甚至仇恨。这种带有宗教哲理性质的话其实不太适合与他人交流,虽然我本人对此非常认同。


  • 特定目标

在人物出发前,给他设定一个特定目标是有帮助的,这可以给他接下来的行为提供动机和驱动力,给他的经历提供方向性和结构性。除了物质名利、健康知识之类的表面目标,人物还可以有其他更抽象的经历,“比如原则之旅、复仇之旅、正义之旅”。

Note:想起《炎拳》主角,他被迫赋予了一个相当残忍的目标,“活下去”。以及少年漫画中的主人公也总是有一个目标,比如小杰想当猎人,鸣人想当火影,黑崎一护想救出露琪亚,路飞想做海贼王……以复仇为目标的人物也多,比如基督山伯爵,《剑风传奇》主人公,宇智波佐助……美式超级英雄以正义作为目标……

目标是人物的重要记忆点之一,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设。


  • 目的地

作家“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把人物塞入预设的结局;但是同时也不应该让他漫无目的地乱跑。”适度很重要。

预设结局不仅不会束缚作家,反而可以激发作品的创造性,因为它限制了事情的走向,让作者有了方向,减少了作者的顾虑,从而让作者更专注于自由而即兴的发挥。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即兴表演的结构是严格受限的。演员通常受到严格的规定——他们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事、如何开始以及如何结束。”

Note: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作者需要大纲,大纲不是限制,而是方便作者更好地发挥。我第一篇文写了40万字(是坑)全靠大纲作为基底撑着,中间有很多超脱细纲的自我发挥。写作通常不是一次性的,在大纲中,我进行了初次构思,都细纲时,我进行了二次构思,到了真正写作那该算三次构思了,每次都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而我在这些可能性中选择了表现力最强的一种。如果没有大纲和细纲撑着,我写出来的烂东西只会更加平庸。

直接设置到结局可能有些难度,可以拆分成各种小目的以便于入手。可以考虑以多种方式决定目的地,比如说环境、心灵。


“事实上,最好是有一个内在目的地与一个外在目的地相互呼应。内在目的地将创造出让人物抵达那里的外部环境。外在目的地将把他置于能否抵达内在目的地的心理节点上(经常不能)。”

Note:我将其理解为各种剧情线的发展,比如感情线要有感性线的小目标(萌动-确认心思-暗恋-告白-各种亲密进度……),学业线,事业线(可能还有几项平行的事业线),心理线(人物弧光)。各种线之间最好能相互呼应,相互作用。


  • 开头

“一个强大的开头可以定义整个经历。”特别是开头极度不利的主角逆袭故事。“实际上,许多成功人士仍然在为了摆脱他们低微的起点而奋斗:尽管在外部环境中,他们成长阶段的贫穷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种环境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他们仍然在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一个强大的开头会使人物的逃离成为必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更清楚他们必须摆脱什么,而富人的孩子则是无尽的选择中分散消耗的精力,不如穷人的孩子那般的集中且热切。“无限的选择摆在他面前,却没有哪一个是必需的。这制造了一种焦虑,而贫民区孩子对此永远不会理解,会惊得目瞪口呆。”

“正如克尔凯郭尔说的,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绝望:一种是没有可能性,另一种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Note:逆袭故事,永远的喜闻乐见。以及这段对选择的分析很好,我过去的痛苦之一就是没有危机紧迫感,选择太多了,以至于“一事无成”却又非常焦虑。这种放在故事中就要经历一段落差,让角色聚焦到某个目标中,然后走下去。


  • 障碍

“障碍是作家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们帮助作家延长经历、制造困境、导致冲突以及制造悬念。”

Note:注意先抑后扬,压抑要适度,否则会非常劝退。现在虐主流不太受欢迎。

无端联想:最近看到一种有些经济学味道的二次元分析,出处不明,在经济上行且繁荣的时候,人们喜欢那种富有挑战性的女角色,喜欢高难度。在经济下沉且低迷的时候,人们喜欢火速白给的女角色,喜欢摆烂。


  • 命运

“命运可以增加神秘感和悬疑感,……为作品增加了方向感,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

“这就触及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有些学派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注定的,也就是说,你的命运在你出生之前就决定好了。这就是为什么通灵者能够知晓你的未来,为什么占星家能够作出准确的预言。相信这种观点的人很多……”

不一定需要直白的预言,命运也不一定需要宏大,作者可能暗示一种命运的存在,比如人物的命运就是注定未来20年和母亲一起生活,儿子注定会继承父亲的家业,未婚夫妻注定要在未来建立家庭……

“命运的层次越多,你越能感觉到你的人物在追求什么东西。”同时,也可以逆向塑造人物与命运的抗争,他不愿意接受既定的命运,但他被迫接受或者选择反抗,那命运又会走向何方?他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吗?

Note:在改编重编经典中最常见,我们都对人物的命运耳熟能详,但我们依旧希望看到角色将会如何实现他的命运。人们喜欢看到经典,但人们也不喜欢一成不变,因此迪士尼的种种新电影中出现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善良的魔女被国王背叛,公主依旧遇难,但拯救她的确实女王……在重生文和穿书文中,原世界线的剧情更是一种命运,主角们大抵会反抗自己的命运,和他人斗争,甚至与整个世界进行极为惨烈的斗争,最终得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 相互依存的经历

经历与经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比如恋爱经历促进了名望、家庭和物质经历)、彼此冲突、互为阻碍?

冲突的经历通常是强有力的,“因为冲突能够帮助开启自我认识的深度经历。人物必须最终认识到,一段积极的经历正在把他推到消极的一面上。他走到了二者不能共存的点上。”

Note:比如《残花泪》中的男主和女主共度的经历,这给了他幸福,也麻醉了他的感官,让他忘却了现实的残酷,并且被迫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女主的死亡,男主认识到自己再也无法麻木和和平主义下去,现实和他的理想格格不入,他必须在这个冲突中做出选择。《蟹工船》中的工人们被代表所引导,跟随他一起行事,这导致了他们对代表的依赖,在代表死亡之后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但同伴的倒下使他们再度觉醒,领悟了人人都是代表)

更明显一点的比如说依赖家族、莬丝花、在名利声色犬马中迷失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相互依存的经历的一个变体是平行经历,有两段或多段同时发生的经历,互相提供养分(互相影响),最后通往同一个地方。(文中举得例子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者同一时间不同场合的经历会互相影响。)

Note:也许《前目的地》适用,主角一直在穿越了不同的时间,最终发现自己过去的不幸和幸运都是现在的自己造成的,过去的经历影响了未来,未来的经历影响了过去。比如恋爱线和事业线的汇合……


  • 开启新纪元的经历

“你的目标是创造和终结令人满意的经历,同时它们又激发你创造出更多同样令人兴奋的经历。……这是写作中最难实现的目标之一。就像是看着路的同时还要向上看。”

“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让人物经历我们不喜欢的事件。”错误的经历会让观众好奇、期待他最后的结局,留下悬念。

Note:这是方便续集的小技巧,可以考虑作为钩子使用。比如说让主角在章末经历不好的经历(贬谪、流放、污蔑、威胁、亏损)……让读者提起精神,期待未来主角的绝地反击。


  • 过去的经历

比如说过去酗酒的经历,现在戒酒了。“过去的经历创造了一种紧张感——坚持的紧张感。对他可能再度酗酒的担忧挥之不去。……我们很快发现,他不再重蹈覆辙本身就是一种经历。在这种情况下,静止就是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静止是无法忍受的。”很多出狱之人都会选择重蹈覆辙,随心所欲,骄奢淫耻,他们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

Note:过去的经历强调一种落差,这种落差塑造了紧张。比如说过去富贵的角色被迫过平淡的生活,读者会担心,或期待他不甘平凡,冲破桎梏,又担心他不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更平淡的更健康更正常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但过去的落差依旧会让读者对他有所期待,认为他不甘平凡……这主要分析的是网文套路,看过一篇古言《东宫有福》就有点这个调调,读者担心被废的太子过不好生活,无法逆袭,又担心真正实现逆袭的他三妻四妾,变回高高在上的样子。


  • 没有经历的人物

篇幅要详略得当,要聚焦在主要角色身上,要清楚故事是谁的故事。“正如一个读者能够接受的人物数量是有限的,他能够接受的经历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对他注意力索取过多,他可能不堪重负,最后对哪段经历也不关心了。而且,经历的数量越少,它们看起来就越重要。与写作中的其他要素一样,经历与上下文有关。”

Note:哪些人物应该有经历,有多少经历,显露出多少很重要。这本书还提到过一点,重点之一不是作者表露多少信息,而是隐藏多少信息。那些作者很喜欢的私货可以考虑写成番外,而不是插在正文当中干扰读者,让他们在不分轻重的信息中迷失或愤怒。


重要人物(不等于篇幅多的)都应该是有经历的,并且是其他人经历的补充或障碍,不管他是否主要、明显。“没有经历的只能是不重要的人物,出场很少,或者以集体的名义出现。”

Note:没有经历的人物大都是纯工具人或者集体,比如说评论主角及其敌人的网友,被集体攻略、煽动的仆从们、army们、百姓们……


  • 其他类型的经历

速度感很重要,注意经历的篇幅和节奏。要注意速度的相对一致性,读者们可以接受慢车或者快车,但他们难以接受一下子快一下子慢的车,也不想要一直在全速行驶,疯狂转向的车或者全程乌龟爬的车。

这段提起了电影剪辑,开场和介绍性的镜头时间较长,而动作场景的时间镜头较短。“剪辑手法暗中对我们施加作用:给影片速度感,告诉我们何时放松,何时紧张,何时安顿下来,何时准备好迎接变化。通过剪辑的方式——以及音乐、照明和一系列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注意的其他元素——电影在许多层面上齐头并进。”

小说也有类似之处,句子、段落的长短会影响速度感,下意识地影响对内容的了解。

特别是第一人称,词不达意、逻辑崩离、离谱的长难句都在暗示人物的理智和叙事能力的崩塌。

“在作品的进过程中,检查你的句子的长度、段落的长度、章节的长度;检查风格的使用、语言的使用、关键时刻对话的使用(或缺失)。”确保文字本身跟故事风格相辅相成,至少不相悖。

Note:

这部分对我有启发,但还是稍显抽象。网文和文学不太一样,特别是如今以手机为载体的“无线风”的网文。

它的每一段落不能太长,

不同场景之间最好多一些空行,

过长的句子最好摒弃不用。

一些新媒体写作的每段话更短,

甚至会居中。

慢慢琢磨吧。

不过个人认为,破碎的短句子虽然便于人们接受信息,但不方便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理解和思考。我还是比较喜欢长分析长句子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看得下去人一般很少,但作为个人学习而言非常有效。


为什么是经历?经历的作用 

鼓舞:经历让我们看到不可能成为可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某种渴求,甚至鼓舞我们发生改变,走上同样的道路。


净化:读者需要通过作品“净化自己的幻想,准备好回归生活。”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挑动感情,蒙蔽理智的坏东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必须的。“他说,艺术的主要功能是给观众提供心灵净化,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释放这两种最低落的情绪。然后观众可以回到日常生活,感觉自己能够应对任何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净化是艺术的真正原因。”


变化:读者是不变的,但他们能作品的变化得到一种对自由意志的肯定感,因此他们喜欢看到人物的经历发展和变化轨迹。


目的:无目的令人难以忍受,目的感使人极大满足。

人们希望“集结在某个理由的名义下,希望成为某种建设性事务的一员。”

“有理论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平均每30年爆发一场大战;如果世界静止不动的时间太长,战争一定会在什么地方爆发。在某种意义上,这30年可以视为无目的的积累。一旦它达到顶峰,更多的无目的是人类无法忍受的——正如它是单独的个人无法忍受的一样——战争就会爆发。几乎没有什么能够与战争或战后重建的目的感相匹敌。”


Note:有网文写作的书分析说网文是欲望叙事,是对读者私欲的认同(特别是过去被压抑的私欲,这和通常的文学一般不大一样),读者们阅读网文是为了移情角色(特别是主角),以补偿他们的心理失衡。某位网友跟我这样主角,女性普遍对爱情不满,男性普遍对事业不满,所以女频甜宠,男频升级。 “愿望-动机-行为主题“是网文的主要模式。

读者们需要被鼓舞,需要在精神上经历现实中难以取得的变化,需要经历目的感,这些会给予他们种种满足。至于净化?使读者产生怜悯和恐惧?那大概属于更高级的艺术形式,但网文也不是没有,但主流还是欲望叙事。


练习

经历大纲:重要事件和场景中深度经历的变化,其导火索、催化剂,协调幅度、节奏


表面经历清单:选择、增减表面经历,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思经历和开始和结束,彼此的重叠性,以及对上述深度经历的影响。


表面经历速度:作品是围绕哪一段表面经历展开?经历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的?要花300页写一夜之间发生的恋情还是用1页写30年的恋情?

Note:开启重要深度经历变化的,可以适当多一些篇幅,和深度经历无关的,可以适当进行删减。读者更想要看到的,是变化,是满足。


【反思小结】

要考虑读者需要什么,读者想看什么而不仅仅是作者想写什么。 


评论

热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