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萨

摘抄|思考|写诗|记录

但是还有书籍2

(个人向观后感)

看了一半,感触颇深,纪录片之中都是有趣的,热爱生活的,能够活成自己的人。


第一集的图书馆馆员顾晓军大佬可以说完全活在不同文字的世界当中,他深深地在为语言的命运而共鸣,每次读到原版《最后一课》都会动情,他没有社交和网络,活的简单而纯粹。

事实证明,不上网不搞社交,不活在现实的鸡毛蒜皮之中,人类也能生活地很好,(只要你不求钱权名利)这给我了相当的启发。

佛教僧侣久美为了藏民修建了图书馆给暑期的孩子们找人上课,让他们认识世界,还为此自学了建筑设计,可以说改变了不少孩子的命运,有一个长相特殊的女孩从《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身上找到了共鸣,读到了大学并坚持写作,我相信她能为藏语文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藏语文学还是有很多宝藏的)

南京图书馆研究员沈燮元大佬则给了我最大的启迪,他的“活好每一天”对我来说十分有指导性作用,让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活在当下。虽然对他从事的事业并不感兴趣,但他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却是我想要达到的。


图书馆可以说是人间的天堂,而第二集讲的是漫画家则更多地活在了现实和创作的世界之中。


《镖人》漫画家许先哲大佬沉浸在了自己塑造的世界之中,试图和角色对话,用生命在赶着更新。天才少女漫画家赵佳多次因为现实的波折而停止创作,但每次都卷土重来,永不言败,至今仍是个中二猛男,依旧充满着少年人的朝气。(我也是个老中二,特懂)还有一位创作者(名字不记得,内容不感兴趣)不属于漫画家,比较像搞文字工作的新媒体创作者,属于那种烟火味人情味特别重的人。

给我的启发就是,完全沉浸在创作世界中,成为角色自我表达的工具人生涯的创作是我不追求的,我永远成不了像许先哲那样的投入者。老中二赵佳大佬的坚韧不拔值得我学习,即使是遭遇了亲人的生老病死和经济危机,我也不能被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这些是打不倒中二少年的。

以及,我也要注意下健康和身体,注意过上比较规律的生活。


第三集是讲译者,不得不说这矫正了我因部分译者而导致的一些偏见。语言在转化过程中确实是有折损的,译者注定是一个充斥着悲剧的英雄主义的文字搬运工,但翻译本身对母语亦是有很大的贡献和价值的。


《哈利波特》的译者马爱农女士是个很可爱很有少女心的编辑,桌子上还摆着女儿的二次元手办,是个相当有童心的人。

本职英语文学教授兼职翻译的包慧怡穿着打扮宛若民国女子,特别有气质和魅力,敏感而感性,屡屡语出金句。她拖延症晚期,最过分的一个项目已经拖了七年。(因为没有任何后果,所以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她一开始也觉得翻译工作都要很快完成,现在就佛了鸽了,相信大脑的筛选机制……

这种豁达乐观的鸽子精神非常值得我借鉴。和忙碌的有本职工作的包大佬一样,我亦是有着重要的三次元日常生活,创作和学习对我来说虽然很重要很喜欢,但终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鸽了没完成计划很正常,我没必要为此太过上心和内耗。人生就是这么有限的,事情能做好一件就一件吧,做不好也……么有办法啊。

德语翻译杨武能大佬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生致力于翻译德语经典,包括歌德等等名作家。他年轻时因为时代过得相当坎坷,在翻译的书中找到了不少共鸣和心灵的解脱。

看到这位大佬的人生,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中年人会不把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当成事情,那是因为他们受过了太多客观现实的打击,有过太多次无能为力的经历。而先代青少年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主观上的问题。我无意比较痛苦,比惨没有意义,我觉得痛苦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客观现实只是外因。

《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自杀了,这个我小时候读过现在没太大印象,他翻译的另一本《魔山》似乎讲述了不少癫狂和不正常的人类,还有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浮士德……也许在文学的癫狂世界中,他或多或少地理解了现实的荒诞和无奈,沉浸在了德语文学的世界之中。


我学习过一段时间德语,教材都买好了,学了就一会鸽了,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应用场景。但当初学习也有点只是抱着翻译不靠谱,想更深入了解德语哲学家的内心世界的心态来学的,因为过于遥远而显得动力不足。

以及莫扎特的歌剧真棒,也是德语。

译者这一集给我触动很大,也许我该多学一门语言,也许是为了宗教学藏语,梵文,也许是曾经鸽过的日语或德语。

也许我该多读一些英文著作,哪怕刚开始又累又慢。

慢慢来吧,人生还很漫长,世界还很丰富,书本里的世界也很美好。

以及,我真的一度有要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俄语,为了《巴黎圣母院》学法语的冲动,但太麻烦了连开始都没有。


看到第四集的出版人,只能感叹这个活完全不是我能干的,我最多最多也就是一个bug写手,让我去审校我会当场去世,而且忽悠写手,与感性又可爱的人们做交流亦不是我的擅长向,尊重。

评论

热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