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萨

摘抄|思考|写诗|记录

《西方哲学40讲》皮浪,伊壁鸠鲁

*哲学小史:西方哲学40讲 /[英] 奈杰尔·沃伯顿.—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05 (来自微信读书)


第三章 我们一无所知 皮浪  


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即使这一论断本身也是不可靠的。不应该信赖任何你觉得是真实的东西,因为你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没有什么不能被质问,一切都可怀疑。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没有投入,就不会失望。这就是怀疑主义(Scepticism)的主要教义,这一哲学理念在古希腊及之后的古罗马时期流行了几百年。


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试图了解世界的哲学家不同,最极端的怀疑论者避免对任何事情抱有任何观点。古希腊时期的皮浪(约前365—约前270)是最著名,也许也是有史以来最极端的怀疑论者。他的人生非常怪异。


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他唯一明白的是自己对万事万物都不明白,这也是一种怀疑论观点。但是皮浪将这一观点继续推导,推得很远很远,也许推得有点太远了。

皮浪的一生都以怀疑一切著称。和苏格拉底一样,他从不写下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基于他人的叙述,大多还是在他身后几个世纪之后写成的。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是其中之一,据他所说,皮浪当时成了名人,在所住地伊利斯(Elis)当上了大祭司,而且因为他的声誉,当时的哲学家都不必缴税。

然而,就我们所知,皮浪以一些颇为不同寻常的方式实践了自己的怀疑论。如果没有朋友的保护,他的人生可能非常短暂。任何极端的怀疑论者,除非有极好的运气,都需要不那么坚定的怀疑论者施以援手,不然活不了太久。


因为感觉经常误导我们,皮浪决定永远不相信感觉。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感觉给予准确信息的可能性,但对此抱着怀疑态度。

皮浪的哲学思想同样接近于神秘主义,不管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肯定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哲学理念。他的平静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激动,在他看来,任何事情不过都是个人的看法。如果真相永远不可能被发现,那么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我们不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因为坚定的信念总是来自错觉。


如果你遇见皮浪,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个疯子,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他真是个疯子。但他的理念和行为是一致的,他会反过来觉得你对各种事物的确定感根本毫无道理,而且不利于获得内心宁静你把太多东西想得理所当然,就好像你把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你的思想基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牢固,也不可能让你幸福。


皮浪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用三个问题巧妙地总结起来,任何一个希望得到幸福的人都应该问这三个问题: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应该对其报以什么态度?如果有人不报以这种态度,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所以,皮浪认为,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须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不在乎事情的结果,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什么都不重要,就不会有什么可能影响到你的心境,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最后,如果你以这种哲学理念指导生活,就会开始变得无话可说,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看法,最终你将摆脱一切烦恼,而这正是任何人所能期望得到的最好人生。这简直就像一种宗教体验。


皮浪哲学理念的最大问题,是他从“你不可能了解任何事物”跳到了“所以你应该忽略面临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和感觉”这样的结论。在现实中,人的本能确实将我们从许多可能的危险处境中解救出来。本能不完全可靠,但也并不意味着应该忽略本能。据说皮浪在一只狗想咬他时也曾侧身闪开,所以即使他特别想完全克服本能的反应,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用皮浪的怀疑主义来指导人生似乎有悖常情,也不见得能够像他想象的那样带来内心的宁静。对皮浪的怀疑主义报以怀疑态度,完全没有问题。


温和的怀疑主义是哲学的良好传统:质疑任何假设,仔细研究支持我们信仰的证据,而不是随时随地过着怀疑一切的生活。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质询,正是哲学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怀疑论者。怀疑论是教条主义(dogmatism)的反面。教条主义的人非常自信地认为他们掌握着真理,而哲学家则挑战教条,向人们提出问题:为什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自己的结论?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么做的,当今的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这么做,目的并非要为难别人。采取哲学意义上的温和怀疑立场,目的是更接近真理,或者至少是为了表明我们所知有限、了解真相的能力有限。


Note: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四章 花园小径 伊壁鸠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前341—前270)认为,恐惧死亡是浪费时间,是基于错误的逻辑,是一种需要克服的心理状态。如果你仔细想想,死亡一点也不可怕。一旦想通了,就会更加享受在世的时光,这一点在伊壁鸠鲁看来极其重要。他相信,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有些人认为沉湎于思考死亡是一种病态,在伊壁鸠鲁看来,这会让生活变得更为紧张。


伊壁鸠鲁出生在爱琴海(Aegean)上的萨摩斯岛(Samos),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雅典度过,在那里他受到一些人的狂热追随,有一群学生与他同住。他的学生甚至包括妇女和奴隶,这在古代雅典非常少见。这么做并没有提升他受欢迎的程度,但是他的追随者对他却几乎是顶礼膜拜。伊壁鸠鲁的哲学学校设在一座花园里,因此就被称为“花园”(The Garden)。


跟许多古代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该是实用的,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一些现代哲学家也如此认为,如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见第四十章)。因此,伊壁鸠鲁认为那些和他一起生活在“花园”里的人不仅应该学习他的哲学,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理念付诸实践。


在伊壁鸠鲁看来,生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是在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尽可能避免痛苦,这就是生活的动力。减少痛苦,增加快乐,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那么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过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善待周围的人,与朋友们在一起,这样你的大部分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不会想去获得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假如说永远不可能有钱买一座豪宅,那么拼命想着要拥有豪宅是没有用的。不要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浪费一辈子时间孜孜以求,与其这样,不如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如果欲望很简单,那么就很容易满足,就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这便是他获得幸福的秘诀,听上去颇为令人信服。


在生活中应用这个哲学理念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伊壁鸠鲁的目的是去除他学生心中的苦恼,因此他提出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来减轻当前身体上的痛苦。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愉悦,无论因何而来,在发生那一刻是享受,事后回忆起来,依然可以借此感到快乐,所以一时的愉悦带来的是长久的好处。伊壁鸠鲁在垂危之时,因病魔缠身颇为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曾提到自己是如何通过回忆他们过去谈话时的美好感觉来转移注意力的。


然而在今天,伊壁鸠鲁的名字却被用来命名“享乐主义”(epicurean)和“享乐主义者”(epicure)两个词,这与他倡导的哲学理念大相径庭,几乎南辕北辙。“享乐主义者”喜爱美食、沉溺于奢侈和感官享受,伊壁鸠鲁对生活的要求则简单得多。他教导我们凡事适度的重要性,如果向贪欲屈服,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欲望,最终因为欲望无法满足而带来精神痛苦,所以说应该避免那种贪得无厌的生活方式。


伊壁鸠鲁过简单生活的哲学理念,到了现在却被理解成了享乐主义。如果伊壁鸠鲁的追随者真的是享乐主义者,那么他们一定是背弃了老师的教导。这些对“花园”生活的说法更有可能是恶意中伤。


我们的思考是不对称的,我们非常担心死后会发生什么,却不会在意降生前的世界。伊壁鸠鲁认为这是错误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开始用对待生前世界的态度来对待死后世界,那么一切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伊壁鸠鲁在他的墓志铭中总结了自己的整个哲学思想: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已不存在,我不在意。


评论

热度(1)